ADVOCATING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 CIVILIZATION
NEWS CENTER
时间:2019.11.21
写在前面
PREFACE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很好地游戏……
游戏教会儿童如何进行社会交往
并促使他们获得认知上的发展……
一旦他们走上社会
这些能力会终身为他们服务……
而在其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为有意义的教学寻找依据。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既要“寓教于乐”,更要“寓学于乐”。
![O}JQ$9JM@S]T1JYMJ}BMKF0.png](http://www.noaheducation.com/upload/img/2019-11-21/1b33a89a-9898-4258-ba60-56b333a3a665.png)

女孩“妞妞”和“佩佩”共同合作玩“沙漏”,她们先后玩了3次,并用数字表示这个过程,同时用“=”“×”等符号来表示几次玩法中的不同结果。
正当她们兴致勃勃地介绍时,男孩“成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这个‘×=’是什么意思?我看不懂。
这是流速不一样的意思呀。女孩们解释道。
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记啊,应该用‘≠’来表示才对。成成追问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表示不是的意思,‘=’表示一样的意思,连在一起就表示不一样了呀。女孩们急急地争辩着。
但是这样人家不知道倒底是‘不是’的意思还是‘一样’的意思啊。
我们就喜欢这样记,这样记看得清楚。
“……”
他们各执己见,争论激烈……
两种观点的碰撞正是幼儿不同经验的碰撞,他们在各自经验水平上表达自己的看法。置身情景假如你是其中的教师,会怎么做?
教师的本质是专业的儿童研究者,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儿童的过程。新纲要的颁布,新课程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它将改变幼儿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课程改革,在一个新的高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视角、转变观念——走近儿童;进一步在实践中自主发展、自主建构——回应儿童;进一步研究教育策略,提升教育智慧——推动孩儿童发展。目前教师们在理念上都有共识,也有不同程度的转变。但如何做却一直是难题……

![_SI$2096H(VK(S10]S25B81.png](http://www.noaheducation.com/upload/img/2019-11-21/852f6c7b-4960-42c1-97de-ffc6adfdb222.png)
集体教学活动一直是我国幼儿园游戏活动常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但以前往往把教师的预设作为一种先于实践的固定的框架,然后教师按照“框架”去实施教学,这种教学观仅仅依据“教”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很少体现“学”的意义。
立足于儿童立场,集体教学活动的教育现场,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确保幼儿的兴趣及学习效果,是每个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上海市普陀区”邵乃济幼教工作室”曾对“一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做过研究,筛选出最普遍、且最具研究价值几个问题:
在集体活动中,该如何设计提问,把握提问的特性呢?
集体活动中的师生互动,老师如何有效地回应孩子?
通过互动,教师在小结、归纳、提升时要关注哪些要素,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引发“生生互动”要注意些什么?
当“生生互动”偏离活动目标的时候,老师该如何处理?
互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现在提倡反思,但反思应该把握哪些问题,怎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
如何处理好课程中幼儿游戏活动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基于以上问题,你是否也深思过……

![(3_TY4A8YEYF%JQ1N}}]S$U.png](http://www.noaheducation.com/upload/img/2019-11-21/a1fea189-4da9-487c-80d8-3db60a42e886.png)
幼儿天生就是具有“内在生命力”的人,他们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获取经验,获得成长。在当下众多课程模式建设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的天性与能力,忽略幼儿的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教师更为关注自己有什么、要给幼儿教什么。
抑或是在课程实施中,依照成人预设的课程计划按部就班,过程中缺少对幼儿当下需求与长远发展的关注等等,课程很少或者没有起到对幼儿支持性发展的作用。
2009年至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银河幼儿园尝试通过对儿童的主动观察,尝试读懂他们的兴趣、个性以及需要等,并由此找到支持、推动、指导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方法,从而开展了“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建设”课题,其强调幼儿教育的生活化和游戏化,并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内容、组织方式、环境、资源的适宜性,并进行调整和改造,支持幼儿的发展。
银河幼儿园提出的“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支持性课程建设”正是对儿童本位的一种行动性诠释,也是基于课程游戏化建设理念引领下的一种园本性尝试。由此反观课程游戏化,注定不是一场短暂的热潮,绝对不等于户外场地的简单改造、几样游戏材料的添置,抑或是教师机械地闭上嘴、管住手。


对儿童而言,尽情玩耍,是使他们体验幸福感、快乐感的最好方式。童年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段游戏的时光,游戏是儿童成长无可替代的需要,贯穿于儿童生命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游戏之于幼儿是玩玩,就是要让游戏是基于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在发展需要。
游戏之于教师是教育,不是对儿童的放任,而是教师发现与引领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游戏之于教育是发展,就是教育的目的,儿童的发展都是通过游戏来实现的。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他们自我生长的力量。
在《玩出来的课程》一书中,其中展示了小班孩子在桌子底下玩游戏而引发的课程案例:
该课程经历了从桌子底下玩→搭帐篷→帐篷医院三个阶段,在整个课程实施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自主性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令人惊叹。书本记录经验中,小班幼儿多以平行游戏为主、更多体现为对材料的重复操作,但这个案例中我们却看到了小班幼儿大量的同伴交往与合作行为及操作中的探究及经验的迁移运用。
从此看出,我们不能用固有认知评价孩子的已有经验,“适当引导”将能见证每一个“了不起的儿童”。
![6~~KN{9U71LWG9@E(YP]282.png](http://www.noaheducation.com/upload/img/2019-11-21/a168e313-4c85-4d09-9785-143bca7377d8.png)

“幼儿园课程”对于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父母不同的群体来说,都有不同的含义。课程,既可以是为达成预定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也可以是选择材料和活动的一个依据,还可以是培养完整儿童的一个综合性方案。
不同的幼儿园课程,结构不一样。有些是五大领域,有些是主题加五大领域,有些是五大领域加区域,有些是主题加区域。在不同的课程结构里有相应的课程内容,不同幼儿园的内容也不经相同。
丁海东教授曾提出:“幼儿园一日活动都是课程。在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中,任何一种课程方案的编制都无法回避“领域”和“主题”这两个核心概念。实际上,这也正是解读和把握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一般趋向的切入点和关键词。”
课程不是用逻辑架构出来的,而是陪伴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并和他们一步一步为某个疑问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就生成了。课程是幼儿园赠予孩子最宝贵的礼物,而游戏本质上是一种儿童精神的外显形式。
我们在试图构建一种课程时,应该秉行“幼儿为本、儿童中心”的专业信仰。因此,幼儿园课程都应该坚持研究儿童、解读儿童,研究儿童的视角,这样才真正具备“儿童立场”。

在现今幼儿园课程里,五大领域学习为侧重的集体教学活动、以儿童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区域性游戏活动,都是不可或缺的两大内容。然而在课程实施中,幼儿园依旧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何更科学系统创新地规划园本课程?
如何基于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构建支持性课程?
如何处理好课程中幼儿游戏活动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
如何改变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目标意识不清晰和忽视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等问题?
如何基于儿童立场,重构教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完善课程结构?
12月13-15日/中国·成都
聚焦儿童·关注课程质量
厘清游戏与教学的关系
让课程落脚在儿童发展之上



